1、春水初生乳燕飞,黄蜂小尾扑花归。
2、窗含远色通书幌,鱼拥香钩近石矶。
3、”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《南园》。
(相关资料图)
4、南园的春天,生机勃勃,富有意趣。
5、春水初生,乳燕始飞,蜂儿采花酿蜜,鱼儿拥钩觅食,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,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,使人舒心惬意,欢欣不已。
6、这首诗生动传神,清新流转,读来令人神清气逸。
7、“古木阴中系短篷,杖藜扶我过桥东。
8、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。
9、”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《绝句》。
10、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。
11、春光明媚,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,于是走出庙宇,观赏春光。
12、驾着小篷船出游,将船停泊在古树下,拄着藜杖桥东漫步。
13、虽是平铺直叙,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,这个画面很雅,很古朴,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。
14、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,小雨纷纷,杨柳飘舞,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,是传诵千古的名句。
15、这首诗情与景汇,物与心谐,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,略加渲染,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16、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17、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18、”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《村居》。
19、一、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,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、迷人的景色,二月里,春光明丽,草长莺飞,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,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。
20、三、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,他们的欢声笑语,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。
21、这首诗落笔明朗,用词洗练。
22、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,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。
23、“阴阴溪曲绿交加,小雨翻萍上浅沙。
24、鹅鸭不知春去尽,争随流水趁桃花。
25、”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《春日》。
26、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。
27、全诗四句四景,小溪明净,细雨翻萍,鹅鸭嬉戏,桃花逐水,画面十分鲜明,历历如在目前,令人悠然神往。
28、诗人以鹅鸭“趁桃花”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,春已去尽,鹅鸭不知,故欢叫追逐,无忧无虑,而人却不同,既知春来,又知春去,落花虽可追,光阴不可回,诗人的惜春之情,溢于言表.春天的色彩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,太阳是红灿灿的,天空是湛蓝的,树梢是嫩绿的,迎春花是娇黄的……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,画家爱描绘春天,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,一切色彩的总会。
29、我很奇怪,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?春雨细细地下,把大地万物都唤醒了。
30、小草从泥土里钻了出来,身上换上了绿油油的新衣裳。
31、柳树发芽了,它那柔软的柳枝在半空中随风飘荡。
32、树木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、有黄的、有红的、有紫的,还有蓝的……青蛙呱呱地从梦中醒来了,它伸了伸懒腰,就从洞里钻了出来,忙着找虫子吃。
33、布谷鸟站在大树上“布谷”,“布谷”地叫,像是在为人们报春。
34、辛勤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。
35、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。
36、农民伯伯都聚在一起,讨论今年怎样春耕,小朋友们都跑到碧绿的草地上追逐,捉蚂蚱和玩游戏,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啊!春姑娘,感谢你给万物带来追寻春天的脚步。
37、我追到了田野,满是绿油油的稻秧,给人一种清新感.我知道,春已来过这儿了.我踩在田耕上,脚下松而软的泥儿,我知道,春给了它们湿润。
38、我追到了溪边,满是五彩缤纷的鲜花.给人一种芬芳感。
39、我知道,春已来过这儿了。
40、我走近了溪水,溪里各种各样的小鱼,我涉足于深山巨谷之中.顺着山势,逆流而上.一丝丝带着诗情暖意的风,轻轻吹拂过我的脸颊,总让人怀念.不难让人想象的绿总环绕在你身旁.绿,让人耳目一新,百看不厌,它代表了生命的颜色,大自然的颜色.久违的绿,经过一冬,又回复了它的清新与明亮.知了停伏在树林问,跟我捉起迷藏.嘴里唱着《春天的故事》,心里想着夏季的欢愉.不乏的是鸟儿的和音,让人百听不厌.我,时而穿梭在林中,时而又攀爬,站立于岩石上.心中唯一的信念是——不断向上!脚下踏着的是春土,这些土都蕴酿着春的意味,变得滋润,有活力.山谷中流淌下一丝清泉.一直往下流,流入我的心田,滋润我心窝.如喝了窖藏多年的老酒,让我略带醉意.我展望远景,仿佛天地都在我胸前.我仿佛是那座山,是掌管着山林青郁的山神.想起总略感自豪.水往下流,山往上长,而我如山,不断朝上进发.近乎九十度的山坡未能使我滑下深谷;狡猾的老树未能把我绊倒.尽管膝盖被撞伤;手被划破;山越高,就越难呼吸;汗如水一般往下淌.可那都是为了抗争的牺牲.抗争自我,抗争自然.眼睛总盯着山顶,目标就在那儿,山最高的那端!人家说:"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"今日我穿行于间,吸收的是天地的灵气与日月的精华!。
相信通过春天的脚步这篇文章能帮到你,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,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。
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